設計雜談 ? 經驗談:搭建設計知識體系

經驗談:搭建設計知識體系

發表于: 設計雜談. 評論
Sponsor

在第一期文章《設計師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發表之后,引起很多設計師的反饋,截止目前,文章在站酷上已達到了2.1w的閱讀量,小紅書的閱讀量也超過1.1w。

大家也比較好奇,很多人私信問我是如何搭建出來這樣一套設計體系框架?所以本篇文章還是想圍繞“知識體系”這個話題,把我在背后如何思考以及框架搭建的心路過程寫出來。有些事情背后的故事和過程,可能會比看結果要有意義的多。

我的知識1.0認知階段

很多老早就認識我的同學都知道,在2017-2018年我曾經運營過一年時間的知識星球,有不少設計師幾年前也曾加入過我的星球,在一年的時間里我也竭盡全力的定期輸出文章和知識干貨。

經驗談:搭建設計知識體系

經驗談:搭建設計知識體系

經驗談:搭建設計知識體系

將自己學到的設計知識和收集的資料不斷整理出來,是工作之外主要要做的事情,整理的過程也是主動學習的過程。

經驗談:搭建設計知識體系

經驗談:搭建設計知識體系

當開始輸出知識時會有一段時間感覺到特別充實,每一篇文章都很用心的梳理、反復打磨語句,盡可能保證閱讀起來通暢,也很希望每一篇文章都能帶給大家一些啟發和亮點,這應該也是每一個寫作愛好者的初心。

經驗談:搭建設計知識體系

但其實背后大家不知道的是,寫文章其實是很重的腦力+體力活,“腦力活”意味你要不斷編輯語言邏輯,以及找圖、整理圖片,“體力活”意味著周末休息的時間也要和桌椅綁定,需要用眼睛一遍一遍校對文字,一天能搞定一篇文章已經很高效了。

經驗談:搭建設計知識體系

當輸出文章的越多,越會發現自己的知識量有限,邊學習邊輸出是那個時候最明顯區別于往常的狀態。半年多下來雖然也寫了很多篇反饋不錯的文章,卻也伴隨著一種“思想被掏空”的感覺。

清楚記得有一次線上分享結束的時候,大家留給了我很多提問的問題,雖然沒有時間現場一一解答,但是事后我會經常翻看這些問題,雖然工作很多年,經驗也不少,但同樣有一些找不到靠譜的回答角度。

經驗談:搭建設計知識體系

就感覺之前一直處在自己認知的舒適區,也基本都是圍繞自己比較熟悉的知識范圍輸出文章,以為對于某一設計板塊非常了解了,并沒有意識到知識需要多維度的拓展。從那一刻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知識體量還遠遠不夠,我需要大量的學習!

從視覺層到認知層的轉變

很多同學都聽說過“達克效應”,也叫“鄧寧-克魯格效應”,即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人在自己欠缺的能力基礎上表現出自己認為正確但其實錯誤的盲目自信。

經驗談:搭建設計知識體系

反思那段時間的自己,不能說是盲目的自信,至少對于設計的認知還遠遠不夠,后來我也經常把這個道理分享給周圍的人。

?

可以說大部分設計師很容易只專注在視覺層的提升,而很多視覺層解決不了的問題,就需要上升到對設計認知的理解。比如你做品牌設計,每天的工作都基本圍繞圖形、字體、風格、設計延展等等,但很少沉下心來真正思考品牌為什么這么做?品牌能給企業帶來真正的價值是什么?有沒有站在企業主的角度去考慮,品牌如何在眾多競品中打造品牌心智?……

經驗談:搭建設計知識體系

我們都在講 “?知行合一?” ,真實的情況是大部分品牌設計和市場是脫節的狀態,這就導致了設計師很容易只專注在視覺層面這攤事兒,而沒有真正理解品牌發揮的作用。

經驗談:搭建設計知識體系

如果不理解市場和業務,就可能會導致設計師的工作得不到老板的重視。因為大多數企業高管不會去看設計方案細節和中間過程,因為這個是專業團隊的工作職責。他們更在乎品牌和產品的策略和市場競爭力如何提升……類似更高層面的問題。

我的知識2.0認知階段

有了這樣的思想轉變之后,我不再將自己的知識局限在設計的技法、方法范圍內,而是盡可能拓展知識縱向,比如往更高的業務和商業角度,或者從最底層的基礎原理和設計原則的角度補充知識的深度。

最初是嘗試以腦圖的形式進行知識收集和梳理,如果你最近一段時間工作內容是品牌創意項目,就可以從這個方向將已經熟練掌握的圖形和字體設計技巧方法作為知識的起點,逐步去了解更多。比如品牌為什么要升級?品牌與業務結構如何梳理?品牌受眾如何分析?品牌趨勢包括哪些?品牌logo設計有沒有可以遵循的設計原理?……等等這些,每掌握或想到一個問題知識點,都可以整理到自己的腦圖里,將知識方法進行匯總。

經驗談:搭建設計知識體系

再比如,很多同學主要負責公司的視覺運營設計,每天工作大部分時間都在處理視覺畫面和設計延展的工作,其實對于運營背后的思考并不多。其實項目中有很多問題可以通過對相關知識的掌握,而讓設計思路變得更加清晰。 經驗談:搭建設計知識體系

了解業務需求方的關注點和工作模式,也就越容易幫我們找準設計的目的和工作思路。否則單純只是在視覺畫面上下功夫,而不理解背后對業務的思考,也容易讓設計師的工作變得心累和茫然。

還是借用愛因斯坦那句話:所有困難的問題,答案都在另一個層次,很難靠同一個層次的思考來解決。只有設法提升自己的認知后,才能解決低層次的問題。

知識體系框架的成型

知識積累都是要經過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知識量變的不斷積累,也會讓你找到哪些知識對于自己是重要的,順藤摸瓜找到大的框架結構。最終將那些無處安放的知識點,有序組織并歸類。結合下圖看,會很清晰和明白整張圖的邏輯,從上往下依次:

首先,設計離不開商業、受眾,以及賦能社會等,這是設計根本價值的體現;

其次,在達到這個框架頂端前,過程中要通過到策略、思維、方法等實現;

經驗談:搭建設計知識體系

而只有在掌握了扎實的設計技法基本功,以及基本的設計原理原則之后,我們才能談方法和思維,否則策略思維方法再牛逼,體驗和視覺達不到審美標準,受眾和客戶也不認;

最后,所有決定前面這些層面是否能很好實現的前提,是自我認知的程度。最近經常聽到一句話 “ 我們只能賺到自己認知內的錢”,我想大概就是這個道理。認知決定了上面所有的東西。知識了解的越多,你就會越容易感覺不知道的東西多,認知本身就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給我帶來的幾個改變

?

建立知識體系肯定對自身有一定的影響和改變,按照這個學習方式,能讓很多學到的知識形成模塊化,也能對工作起到一定影響和幫助。

改變一、關注工作項目以外的知識積累

因為體系化學習是一種擴展、整理加運用的過程,所以學習不要拘泥于某一個知識點,而是不斷尋找其關聯性,其中必然會涉及到大量工作項目以外的學習。當與其關聯的知識有了一定了解之后,看待工作項目的視角也會發生變化,會找到很多解決問題的思路。

舉例:當我們在一些品牌設計項目中,前期需要大量圖形探索,會輸出很多方案,這個時候除了大家根據主觀審美判斷圖形之外,如何讓評判標準更加的全面和準確?如果你了解Paul-Rand的標識7步測試法(即:獨特性、記憶度、可視性、適應性、普適性、前瞻性、簡介性 )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圖片判斷的問題。

經驗談:搭建設計知識體系

但這個方法也僅是從圖形角度上出發,同時還要考慮項目背景,以及從公司戰略角度提出更加科學的解決方案,比如:是不是由于企業定位發生變化而進行品牌升級?還是因為要抵制競爭對手搶占市場,才產生了品牌設計的需求?或者因為業務從垂類升級為平臺,而要進行品牌升級?每一種情況,也會影響設計師對于工作方向的判斷。這個時候,如果平時對知識有一定量的積累,就一定會在工作中起到正面作用。

改變二、對專業和職業思考的角度

把工作當成知識的素材和來源,這樣工作和學習同時并行,以學習的心態去工作,工作也不會讓你感到那么心累。比如,如何從業務方的角度,或以用戶角度思考設計?

經驗談:搭建設計知識體系

體系化的積累讓我嘗試換位思考,看待工作視角也會不一樣,我會很理解三者之間的關系,也會理解設計師在整個項目中的角色和位置。畢竟客戶相比我們會更了解市場,給過來的建議一定有客觀的一面。如果你不能直接參與用戶調研,那就先傾聽業務方的聲音吧!

經驗談:搭建設計知識體系

另外,也會發現大部分設計團隊做事的方向和規律基本都是:將復雜的事情簡單化;簡單的事情標準化;標準的事情流程化;流程的事情自動化。那么理解了團隊的節奏,也就更加確定自己的工作價值和意義了。

經驗談:搭建設計知識體系

對于工作方向會更加清晰,一定要關注設計的前瞻性和創新性,關注項目的系統性、復用性、可落地性……等等,設計師應側重驅動更有價值的工作,而不是將大量時間花在重復的勞動。

經驗談:搭建設計知識體系

關注自己的專業和職業能力+1,不只是專業能力,其他各項綜合的工作能力也可以積累知識,以拓寬自己的職業能力帶。

改變三、更有目標的選擇性讀書

我自己并不是一個很擅長讀書的人,讀書的速度一般都沒有買書快。在有了自己的知識框架之后,我會更有傾向性和目的性的選擇要買的書,以不斷補充需要學習的內容。

經驗談:搭建設計知識體系

之前曾推薦大家一些書單,也是因為結合書籍的整理,把知識體系梳理的更加系統化。后面會打算按照體系框架把書和知識內容再重新整理出來,分享到知識星球里。

經驗談:搭建設計知識體系

縮短學習成長的時間和路徑

每個人學習成長途徑不一樣,吸取別人經驗的同時,關鍵是否找對了方向和方法。目前我會將一些具體案例、實戰經驗和知識方法,以打卡形式或定期整理到知識星球里,知識付費的意義也是把有強烈學習動機的人聚在一起。

經驗談:搭建設計知識體系

星球幫助設計師提升設計審美之外,運營內容涉及:視覺創意、品牌運營、插畫IP、平面版式字體,以及綜合設計實戰知識總結,如果有強學習動力的同學歡迎加入。

經驗談:搭建設計知識體系

最后,很重要的一點:一個人的成長,大致分四個階段,舒適區、畏懼區、學習區、成長區。大多數人習慣性的停留在自己熟悉的那個區域里,做自己熟悉的事情,與自己熟悉的人群打交道,一旦突破這個區域,就會產生畏懼、排斥甚至厭煩,這是人的本能,所以突破慣性思維是關鍵。

經驗談:搭建設計知識體系

感謝閱讀!

作者 | Peng蓬
來源 | 芝士追光(id: Dcheese2022)

推薦:查看最受歡迎的 301 個設計網站 → http://hao.shejidaren.com
交流:為設計新人提供的設計交流群,請加入UI設計交流群,分享經驗、接單、求職、聊設計。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
設計達人微信交流社區:shejidaren888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到你的微博、QQ群,并關注我們的微博,謝謝支持。
版權: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為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我們授權,否則禁止轉載。

{ 發表評論 }